新發(fā)現(xiàn) | 黑龍江牡丹江南城子城址2025年考古發(fā)掘收獲
南城子城址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陽明區(qū)樺林鎮(zhèn)南城子村,處于牡丹江中下游東岸。1986年被公布為黑龍江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周長2060米,方向170度。
2025年6月,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黑龍江大學聯(lián)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城子城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fā)掘。本次發(fā)掘選取城內中心部位作為主要發(fā)掘區(qū),同時在城墻布設解剖溝,總發(fā)掘面積1000平方米。
一、城址中心區(qū)域的發(fā)掘
該發(fā)掘地點為處于城內中軸線上的一處略高于地表的臺地,在此處布10×10米探方進行發(fā)掘,揭露面積960余平方米。發(fā)現(xiàn)了緊密疊壓的兩期房屋建筑及相關遺存,包括房址、灰坑、灰溝、灶址等50個遺跡單位,出土遺物千余件。

城內發(fā)掘區(qū)全景照(上北)
該發(fā)掘區(qū)地層堆積共六層。第1層為厚約0.1~0.15米的現(xiàn)代耕土;第2層為上層建筑倒塌堆積,厚0.1~0.25米,內含大量紅燒土粒、炭灰等;第3層為下層建筑倒塌堆積,厚0.12~0.23米,包含較多泥質灰陶片及動物骨骼,并出土少量布紋瓦片和鐵器;第4層為墊土層,為厚0.1~0.25米的青灰色夯土,包含物較少;第5層為夯土層,厚0.1~0.35米,為致密的黃褐色土,含少量陶片;第6層為厚0.3~0.4米的次生土層;6層下為生土。
發(fā)現(xiàn)的最具代表性的遺跡為一號房址。該房址為一座起建于地層第4層的連間房屋,為該發(fā)掘區(qū)第一期建筑。通過殘存的墻體基槽和柱坑,可知房屋為東西向成排分布,共5間,東西通長約23米,南北進深6.5米,墻體用黃土在地面起建,厚0.6~0.7米,部分墻體有淺淺的墻槽。中部房間為F1的主室,內寬5米,房內東北部有一鋪火炕,殘存灶坑及曲尺形煙道,最外側煙墻為石砌,其他部位殘存的煙墻均為從地面向下挖煙道形成。主室東、西兩側各有兩間沒有取暖設施的房間,內側房間寬2.5米,外側房間寬約5米。由于地面遺跡保存狀況較差,墻體僅在有墻槽的部位依稀可辨。通過發(fā)掘判斷主室有早晚兩個建筑期,兩期墻體及房內火炕位置未變,但晚期火炕長度略有縮減,灶坑和煙道的位置也有所變化。

一號房址位置及平面示意圖(上北)
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建筑瓦件、鐵器、銅器、骨器、石器等。
陶器多為日用器皿,以輪制泥質灰陶為主,少量為夾砂陶。器類有缸、大口罐、壺、盆、碗、器蓋等,均為素面,個別壺、罐類器物肩部飾有一圈弦紋。出土了十余片具有戳印文字“孝”字的陶片,陶文多戳印于陶器肩部或底部,陽文,帶有長方形字框。這種戳印文字以往多見于渤海都城遺址出土的瓦片上,在陶器上戳印文字的情況,以往發(fā)現(xiàn)較少。此外,還出土較多以大型陶器殘片或瓦片磨制而成的陶餅,直徑多在3~4厘米之間,用途不明。另有陶坩堝殘塊、多孔器、硯臺、陶球等陶質器物出土。

出土陶器(陶罐、大口罐、陶盆、陶碗)

戳印“孝”字陶片
建筑瓦件有板瓦、筒瓦和壘脊瓦,均為青灰色,胎中夾有少量細砂,凸面素面,背面印有布紋。板瓦部分沿端飾一排指壓紋,還見有少量瓦面密布戳刺凹坑的板瓦,與渤海上京城出土的“麻面板瓦”為同一類型;筒瓦均為曲節(jié)型瓦舌的類型。此外,還出土1件瓦當殘塊,為渤海典型的倒心形蓮紋樣式。在1979年對南城子城址進行調查時,也曾發(fā)現(xiàn)過類似的完整蓮花紋瓦當。
鐵器主要為鐵釘、鐵鏃、鐵刀等實用工具,以及鍬、車輨、環(huán)、鎖等日用生活器具。銅器以裝飾類器物,有銅鉤、鉈尾、鎏金銅釵等。
二、城墻的解剖與鉆探
為了解城址防御設施的結構及始建年代等情況,我們對城墻進行了解剖式發(fā)掘。解剖地點位于西城墻中部略偏南、距城址西南角210米處,布設東西長19.6、南北寬2米的探溝進行發(fā)掘。

西城墻解剖溝(南—北)
該處的防御設施包括城墻和護城壕兩部分。根據(jù)解剖了解到,城墻由地上墻體和地下基槽兩部分組成,均由夯土砌筑而成。城墻墻體剖面呈梯形,頂部寬約4米,底部寬約9米,殘高2.1米,夯層較厚,多在10~20厘米之間?;勐哉趬w,深40厘米,由兩層夯土堆砌而成。護城壕位于城墻西側,與墻體緊鄰,剖面呈上寬下窄的鍋底形,開口處寬9米,底部寬3.6米,最深處1.9米。
此外,我們還對該城址的四面城墻均開展了不同程度的鉆探工作,以明確各條墻體的具體寬度和保存情況,以及城門的分布情況。
三、學術認識
通過本年度的鉆探和發(fā)掘工作,我們了解了南城子城址城墻范圍、地層堆積以及筑城方式,對城內的文化堆積情況也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以城內中心區(qū)為例,地層自下而上有夯土層、建筑層和建筑倒塌堆積層,體現(xiàn)了完整的建筑營建、使用和廢棄的過程。
通過城內發(fā)掘出土的陶器等典型遺物,明確了城址的時代。判斷各期文化層均處于渤海時期,形成時間跨度不大。在對城墻的解剖中,發(fā)現(xiàn)墻體最下層夯土層土質與城內發(fā)掘區(qū)建筑遺存墊土層土質相同,應為同時期形成,由此可判斷城墻的始建年代與城內中心建筑應為同時營建,均為渤海時期。
南城子城址處于渤海國都城上京龍泉府所轄之地,北距都城上京約90千米?!缎绿茣げ澈鳌分杏涊d渤海國“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此前有多位學者考證南城子城址為渤海國渤州州治所在。渤州是渤海以上京為都期間設立的州,營建時間應不早于渤海第一次遷都上京之時(8世紀中葉以后)。南城子城址發(fā)掘出土的陶器及瓦件,大都具有渤海中期及晚期的特征,這從時代上支持了南城子城址為渤州的推論,但對該城址的屬性認定,尚需進一步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工作加以論證。
作者:楊光 候宏亮 徐樂(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來源:“文博中國”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