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成老師:石器打制技術
2020年7月21日下午,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后李文成老師為夏令營同學作題為《石器打制技術》的報告,來自30余所高校近百名師生參加了此次課程講座。
李文成老師從石器加工過程的相關產物、舊石器時代的技術模式、中國更新世石器技術與文化特點、石器技術與人群互動和石器技術之外的問題五個方面展開講座。
李老師認為可簡單的將石器加工過程劃分為剝片和修理兩個環(huán)節(jié)。剝片是指從原料上獲得毛坯的過程,剝片技術指揮手打擊時的具體動作,包括打擊技術(直接、間接)和壓制技術。剝片行為會產生石片、石核、斷塊等產物。修理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延長毛坯的使用壽命或者獲得特定形態(tài)的工具,修理的方法包括以硬錘或軟錘直接修理,以及壓制法等。在修理的過程中同樣會產生工具(成品、半成品、廢品)、石片,斷塊等。
然后李老師介紹了英國考古學家G.Clark于20世紀60-70年代提出舊石器時代的技術模式,并結合現有研究基礎對其做了簡單的講解。分別是:
?。?)模式一與“石核-石片石器工業(yè)”:模式一出現于260萬年前后的非洲大陸,剝片技術為簡單剝片,用硬錘直接打擊。工具以砍砸器和簡單修理的石片工具(刮削器、尖狀器等)為主,缺乏兩面修理的手斧。在非洲發(fā)現330萬年前的石器,稱其為模式一還是“前奧杜威工業(yè)”值得探討。
?。?)模式二與“阿舍利工業(yè)”:以兩面修理的手斧的出現為其技術標志,出現于170萬年左右的非洲大陸,在中國,手斧可能延續(xù)到距今5萬年前后。其中,大型砍切工具組合(手斧、薄刃斧、手鎬、大型石刀)是阿舍利工業(yè)的典型特征。手斧的分布以非洲、西歐、西亞地區(qū)為多,中國發(fā)現較少,東南亞個別島嶼和東北亞的朝鮮半島也有所分布。
(3)模式三與“莫斯特工業(yè)”:以勒瓦婁哇石核和盤狀石核剝片技術為特征,莫斯特工業(yè)是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勒瓦婁哇剝片包括優(yōu)先剝片、循環(huán)剝片、勒瓦婁哇尖狀器剝片三種剝片程序。
?。?)模式四與石葉工業(yè):通過預制石核來剝取兩邊平行或近平行,長寬比大于2,寬度大于12mm,具有背脊,橫斷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的石片是模式四的技術特征,該技術的核心是石葉和預制石核。端刮器的流行是該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
(5)模式五與細石葉工業(yè):這里僅指流行于東亞和東北亞的細石葉工業(yè),暫不涉及舊大陸西側的幾何形細石器。細石葉的剝片技術與石葉技術基本相同,但軟錘、壓制、間接剝片更為常見,細石葉寬度在12mm以下,在東亞地區(qū),對細石葉的寬度界定要更窄,如7mm以下,細石葉可能作為一種復合工具使用。東亞常見的細石葉剝片方式包括船形細石核體系和兩面器細石核體系(楔形細石核)。
接下來李老師介紹了中國更新世石器技術與文化特點。(1)總體特征:1)南北二元結構,北方以石片石器為主,南方以礫石石器為主,大的體系中也會存在小的區(qū)域性文化,同時,南北之間也存在互動;2)中國更新世石器技術的另一個特點是石核-石片技術一直是該地區(qū)的主流,其他技術模式出現的時空窗口都較為局限。
?。?)以華北地區(qū)的材料為基礎,對中國更新世石器技術和文化發(fā)展脈絡進行了簡單的梳理,中國最早的石器發(fā)現于藍田地區(qū)的上陳遺址,代表了目前所明確可知的人類擴散到東亞的證據,在此之后,模式一技術在華北不斷發(fā)展,如公王嶺遺址、馬圈溝遺址、大荔人遺址、許昌靈井遺址等,但同樣也可以發(fā)現,在靈井遺址,石核剝片技術表現出更多的組織性和規(guī)律性,工具修理也更為精致多樣,體現了石片石器工業(yè)的技術發(fā)展。模式二在中國最早出現于距今80萬年前后(楓樹島遺址、磨刀山遺址),在洛南盆地發(fā)現典型的手斧、薄刃斧、大型石刀和盤狀石核,但洛南盆地的手斧年代較晚,約為距今25-5萬年。明確的莫斯特文化目前僅發(fā)現于中國西北-北方邊疆地區(qū),以通天洞遺址和金斯太遺址為代表。對于華南和西南的個別具有勒瓦婁哇技術的遺址的性質,目前尚有較大爭議。到距今4萬年前后,在華北西部的水洞溝遺址中發(fā)現了典型的舊石器晚期初段的石葉技術,體現了現代人群的擴散。到距今2.7萬前后,細石葉技術(模式五)在華北出現,以泥河灣西沙河遺址、鄭州西施遺址(以石葉為主體,少量細石葉)為代表。
透物見人,李老師從石器技術角度分析人群互動,他認為:
?。?)以水洞溝遺址為代表的大石葉技術在華北的出現,可以作為現代人擴散至這一地區(qū)的標志,這一擴散路徑也被研究者認為屬于現代人進入中國的北線。
?。?)石片石器工業(yè)與現代人的關系:田園洞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皆屬于現代人化石,表明4萬年左右現代人在華北的出現,且山頂洞人的石器與華北的石片石器一脈相承。中原地區(qū)(嵩山東麓)的新發(fā)現的石器指示出,約在4.5-3.3萬年前后,中原地區(qū)人類仍在使用石片石器,但老奶奶廟遺址中復雜的用火遺跡體現了人類對居址的組織性管理方式,趙莊的象頭遺跡代表了象征性行為的出現,這些發(fā)現體現了中原地區(qū)這一階段現代人行為的出現。
?。?)小結:①IUP石葉技術反映了現代人自西向東進入華北西部;②與此同時,華北核心地區(qū)仍然延續(xù)石片石器技術傳統(tǒng),但現代人與現代人行為已經出現;③兩種不同技術體系下現代人群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互動是將來我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除此之外,李老師還剖析了石器技術之外的幾個問題:
?。?)東亞地區(qū)現代人起源與擴散研究中石器技術的瓶頸:在中國,現代人既可以使用石葉技術,也同樣可以使用石片石器技術。相似的現象在西亞也同樣可以被觀察到,如早期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同時表現出莫斯特工業(yè)。說明石器技術并不能夠作為區(qū)分不同體質特征的古人類的標志,現代人也可以用不同的石器技術。
?。?)影響石器技術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例如1)氣候與環(huán)境,如華北地區(qū)石片工業(yè)與華南地區(qū)的礫石工業(yè);2)原料,如燧石、石英、黑曜巖等;3)具有解剖學差異的古人類,如古老型智人和現代人的差異;4)人群文化傳統(tǒng),如石器技術作為知識可以被學習和傳承;5)功能與生態(tài)適應等因素。因此,判斷某一具體遺址的石器技術是技術分析的基礎,但解釋石器技術的形成原因需要綜合考慮各類因素的影響。
?。?)石器并不是更新世人類文化的全部,此外還有骨角器、木器、裝飾品等人工制品,還有具有文化屬性的人類行為如埋葬(對死亡的思考)、巖畫、用火、居址的選擇與管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模式(石料、動植物資源),都是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反映,也是這一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
最后,石器雖然是舊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數量最多的人類遺物,但古人類的文化遠不止于石器,因此,我們需要整合古人類行為所遺留的所有信息,才能去全面復原更新世人類的文化和行為。
夏令營的諸多學員在講座結束之后與李文成老師展開了專業(yè)交流,就石器的修理、盤狀石核的模式歸屬、東亞腹地石葉技術起源等問題展開了討論與交流。在此,我們對身在工地,百忙之中給夏令營學員作專題講座的李文成老師深表感謝。
記錄:徐靜玥、管慶鵬、楊董輝(營員)
整理:劉笑池(助教)
編輯:秦昱(助教)
審定:李文成博士

